本文从污染源整理、评价范围确定、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质量现状数据、气象资料、模型参数设置等九个方面便阐述大气一级预测的资料准备(规划项目亦可参照)。
1、工程分析与污染源整理 #
需要收集污染源的相关参数:
- 项目位置:项目基准点经度和纬度
- 污染源信息,
- 点源:位置、源高、内径、烟温、烟气量(流速)、污染物排放速率;
- 面源:位置、边长(X、Y)、源高、污染物排放速率。
- 预测因子,确定大气预测的污染物(有标准值的污染物)。
2、评价范围确定价范围确定 #
利用Aerscreen计算出各污染物的D10%,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距离(D10%)按照导则5.4的规定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 注:1、当最远D10%小于2.5km时,评价范围是以厂址为中心、边长5km。
- 2、规划项目以规划区边界为起点,外延最远D10%的区域。
图1评价范围
3、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确定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包括村庄、学校、医院等。
注:建议调查项目周边是否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一类功能区
4、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
A. 基本污染物(SO2、NO2、PM10、PM2.5、O3、CO)连续一年的逐日监测数据。采用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环境质量现状数据。
B. 其他污染物(除上述六种基本污染物)。可收集评价范围内进三年与项目排放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或进行7天补充监测。
5、背景图(辅助) #
背景图主要用来表征污染源、敏感点位置、作为网格浓度的图的底图。
需要根据项目位置及预测范围截取卫星图、厂区CAD平面布置图、规划项目的规划区编辑SHP图。
6、气象数据 #
导则对气象数据的相关规定:
- 地面气象数据选择距离项目最近或气象特征基本一致的气象站的逐时地面气象数据,要素至少包括风速、风向、总云量和干球温度。
- 高空气象数据选择模型所需观测或模拟的气象数据,要素至少包括一天早晚两次不同等压面上的气压、离地高度和干球温度等,其中离地高度3000m以内的有效数据层数应不少于10层。
注:气象资料的时间为连续一个基准年
7、模型参数 #
- 地表参数:从项目正北方向开始顺时针根据项目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对项目周 边进行分区(可参考项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规划),再对每个分区设置,地表参数频率、土地利用类型、干湿情况。如果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单一,则不需要分区。
- SO2化学衰变:衰减系数(S-1)=0.693/半衰期(S)。AERMOD模型中缺省设置的SO2指数衰减的半衰期为14400s。
- 氮氧化物转化:需有效环境中O3浓度、烟道内NO2/NOx比率等参数。(在 能准确获得烟道内NO2/NOx比率时可以用模型内置的转化机制来考虑氮氧化物的转化)
- 沉积计算:湿沉降需要地面气象数据中包含降雨量数据。
- 干沉降需要在控制选项和污染源设置中输入相关沉积参数。
8、预测基准年的选择 #
选择近3年中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气象资料数据相对完整且数据可靠的一个完整日历年作为基准年。
9、区域削减源 #
在进行区域削减调查时要明确削减源的拟替代时间(拟替代时间要在所选取的预测基准年之后),区域削减源相关参数整理可以参照新建源,以保证削减源可以进行模型扩散模拟。
大气一级预测注意事项 #
1、污染源源强整理单位问题 #
- 烟气流速:单位最好转换为m/s,更加直观看出流速是否合理。
- 温度:环安在线平台大气估算模式单位为℃及K,进一步估算模式Aermod只有K,预测时注意单位与数值是否对应。
- 排放速率:常用单位为kg/h与g/s,预测时注意单位与数值是否对应。
2、报告中源强表格格式问题 #
- 导则要求的坐标为UTM坐标或者经纬度,适用于点源、面源、体源、线源。
- 注意单位要与导则格式一致最好
3、预测范围 #
-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导则推荐,Aermod网格间距可以采用等间距或近密远疏法进行设置,距离源中心5km的网格间距不超过100m,5~15km的网格间距不超过250m,大于15km的网格间距不超过500m。
4、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
- 导则中未给出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xy应用什么坐标,单位是m,这里我们用的是相对坐标(相对于模型预测范围中心)。
- 保护对象:评价范围内一类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特殊保护的区域;二类区的村庄、居住区、医院、学校等。
5、环境空气现状达标分析 #
- 首先搜集有无项目所在地官方的环境质量公报,若没有官方环境质量公报,通过评价基准年监测点常规监测数据进行判断。(年均质量浓度和相应百分位数日均浓度均达标,才能判断为达标区)
- 如果质量公报数据只有年均值,没有日均值,则需要使用逐日空气质量数据进行补充,并注明数据来源;两个数据来源在同一项上不能同时存在,优先采用公报数据。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