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中,投影(Project)的含义是指建立两个点集间一一对应的映射关系。同样,在地图学中,地图投影就是指建立地球表面上的点与投影平面上点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地图投影的基本问题就是利用一定的数学法则把地球表面上的经纬线网表示到平面上。凡是地理信息系统就必然要考虑到地图投影,地图投影的使用保证了空间信息在地域上的联系和完整性,在各类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中,选择适当的地图投影系统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由于地球椭球体表面是曲面,而地图通常是要绘制在平面图纸上,因此制图时首先要把曲面展为平面,然而球面是个不可展的曲面,即把它直接展为平面时,不可能不发生破裂或褶皱。若用这种具有破裂或褶皱的平面绘制地图,显然是不实际的,所以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将曲面展开,使其成为没有破裂或褶皱的平面。
3.1.1 UTM #
UTM(UNIVERSAL TRANSVERSE MERCARTOR GRID SYSTEM,通用横墨卡托格网系统)坐标是一种平面直角坐标,这种坐标格网系统及其所依据的投影已经广泛用于地形图,作为卫星影像和自然资源数据库的参考格网以及要求精确定位的其他应用。在UTM系统中,北纬84度和南纬80度之间的地球表面积按经度6度划分为南北纵带(投影带)。从180度经线开始向东将这些投影带编号,从1编至60(北京处于第50带)。每个带再划分为纬差8度的四边形。四边形的横行从南纬80度开始。用字母C至X(不含I和O)依次标记(第X行包括北半球从北纬72度至84度全部陆地面积,共12度)每个四边形用数字和字母组合标记。参考格网向右向上读取。
每一四边形划分为很多边长为1000 000米的小区,用字母组合系统标记。在每个投影带中,位于带中心的经线,赋予横坐标值为500 000米。对于北半球赤道的标记坐标值为0,对于南半球为10000000米,往南递减。
大比例尺地图UTM方格主线间距离一般为1KM,因此UTM系统有时候也被称作方里格。因为UTM系统采用的是横墨卡托投影,沿每一条南北格网线(带中心的一条格网线为经线)比例系数为常数,在东西方向则为变数。沿每一UTM格网的中心格网线的比例系数应为0.99960(比例尺较小),在南北纵行最宽部分(赤道)的边缘上,包括带的重叠部分,距离中心点大约363公里,比例系数为 1.00158。
UTM分区图
3.1.2 兰伯特 #
- 兰勃托(Lambert)投影性质
兰勃托(Lambert)投影,又名”等角正割圆锥投影”,由德国数学家兰勃特(J.H.Lambert)在1772年拟定。设想用一个正圆锥切于或割于球面,应用等角条件将地球面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沿一母线展开,即为兰勃托投影平面。投影后纬线为同心圆弧,经线为同心圆半径。
兰勃托投影采用双标准纬线相割,与采用单标准纬线相切比较,其投影变形小而均匀,兰勃托投影的变形分布规律是:
- 角度没有变形,即投影前后对应的微分面积保持图形相似,故亦可称为正形投影;
- 等变形线和纬线一致,即同一条纬线上的变形处处相等;
- 两条标准纬线上没有任何变形;
- 在同一经线上,两标准纬线外侧为正变形(长度比大于1),而两标准纬线之间为负变形(长度比小于1)。因此,变形比较 均匀,变形绝对值也比较小;
- 同一纬线上等经差的线段长度相等,两条纬线间的经纬线长度处处相等。
我国1:100万地形图采用了兰勃托投影,其分幅原则与国际地理学会规定的全球统一使用的国际百万分之一地图投影一致。纬度按纬差4°分带,从南到北共分成15个投影带,每个投影带单独计算坐标,每带两条标准纬线,第一标准纬线为图幅南端纬度加30′的纬线,第二标准纬线为图幅北端纬度减30′的纬线,这样处于同一投影带中的各图幅的坐标成果完全相同,不同带的图幅变形值接近相等,因此每投影带只需计算其中一幅图(纬差4°,经差6°)的投影成果即可。由于是纬差4°分带投影的,所以当沿着纬线方向拼接地图时,不论多少图幅,均不会产生裂隙;但是,当沿着经线方向拼接时,因拼接线分别处于上下不同的投影带,投影后的曲率不同,致使拼接时产生裂隙。
2. 兰勃托投影坐标
以图幅的原点经线(一般是中央经线)作纵坐标x轴,原点经线与原点纬线(一般是最南端纬线)的交点作为原点,过此点的切线作为横坐标y轴,构成兰勃托平面直角坐标系,此投影两标准纬线无变形。在我国1:100万兰勃托投影地形图中,由于经纬网图形是以中央经线为轴左右对称的(原点经线选择图幅的中央经线,原点纬线选择最南端纬线)。因此,只要计算右方经差为1°、2°、3°的经纬线交点的坐标,左方的经纬线交点的坐标,只需y值为负即可。一幅图的直角坐标成果可以在同一纬度带中通用